本書概述: 作者大衛.柏金斯(David Perkins),為哈佛教育所「零計畫」(Project Zero)的重要指導人,自1971年成立至今,這個計劃網羅了各領域的傑出人士研究,他們相信藝術家的才華並非只是單純的天份,而是必須從無到有經過長時間紮實的累積,因此將專案命名為「Zero」,最先是以藝術心理學和哲學研究為主,現在則包羅人文和科學領域的認知發展和認知技巧。而本書則是深入淺出的帶出零計畫的中心主軸:思考!切入方式不同於現今的科學思考模式或步驟。 |
這也是在圖書館探險時(見閱讀不閱獨。1),被書名抓住眼睛的一本書,想也不想就放進推車(那來的推車XD)
我本來就是個喜歡看著作品就會天外飛來一筆,愛亂問怪問題的人
看著這書名,我好想知道別人看著作品的時候怎麼想的
更想藉著看作品懂得更多!
本書一開始即闡明什麼是「看」得見的思考。因為我們眼睛接受訊息之快速與龐大,遠超過我們想像,
例如:我們在進入某個空間的瞬間,可以藉由進入我們眼簾的景象,馬上判斷出現下的狀況
可能今天蟹老闆發了大脾氣,大家都只好認份的默不作聲,其中掃到颱風尾的是海綿寶寶;
又或是,今天是魯夫的慶生,喬巴和騙人布正在台上炒作氣氛,大夥都玩得很開心,
只有香吉士的表情怪怪的,大概因為廚房食材所剩不多而煩惱!不過布魯克居然沒有伴奏也太奇怪了!
不要小看這兩個小小的例子,我們的眼睛不只看到,還將許多細微處整和,
並帶著我們的腦重新連接我們過往的經驗,對現況作一個全盤的解釋及提問。
這就是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「看」得見的思考,
因此本書認為看藝術不僅幫助我們想得徹底,更是練習思考的最佳工具!
以下列出六個書中所述藝術適合練習思考的原因:
1。藝術可以讓飄浮的感覺停泊鎖定
2。藝術可以隨時進入
3。藝術可以讓人專注投入
4。藝術可以培養稟性氛圍
5。藝術可以促進廣泛的認知能力
6。藝術可以建構多元連結
另外,書中還特別提到看到不代表看懂!
有時候,許多的線索是明擺在我們眼前的,而我們經過舊有的經驗去過濾訊息,在短時間內截取有用的資訊
但我們也得小心,就是在這個過濾的過程,常常會刪去許多站在我們面前的訊息影子。
就像是一枝橫躺在地上的鉛筆,華生和福爾摩斯就會看到不同的東西,
華生可能會想這是不小心掉下來的一枝筆,然後就沒了…
福爾摩斯可能會想,這支筆是怎麼掉下來的,是筆尖先著地是另一頭先著地還是橫著滾下來的…
然後這枝筆的掉落的位置,或是筆的長短及材質又可以讀到其他的訊息…
書中舉了好多個實際的作品帶著我們思考,
如何找到作品的弦外之音、如何揪出日常生活和藝術世界的關聯性等等…
以下整理一下讓藝術作品帶你思考的方式:
1。不斷對畫作提問,用文字或語言描述過程,用文字幫眼睛指引線索,問「這到底在做什麼?」
2。拉長讀作品時間,用時間換取深刻的見解,並打定主意看個徹底
3。設定明確的目標,設法掌握出作品的背景,如:作品基調、性格、象徵、意義、時間、空間、
文化、歷史,以及出動作等等…
還可以找出讓你驚奇之處,或是特殊的技術層面及精湛的技藝。
4。讓眼睛休息一下,再重新流暢的享受作品
總而言之,就像是很會作菜的媽媽,到了一家有名的館子並且上了一道很棒的菜
這個媽媽可能是因為這道菜的某個特色讓她為之驚豔
然後開始從菜的外觀、內容物、口感、味道…等,試著還原這道好菜的原物料和作法
當她作完分析後,鬆開暫時鎖緊的眉頭,又重新好好的品嚐這道佳餚!
這本書可以用兩種方式閱讀,
你可以選擇慢慢的跟著作者的敘述,緩緩的深入核心
也可以看完每個章節的標題及副標還有重點小提示,再翻翻幾個舉例作品即可
另外,當我閱讀這本書的同時,
腦子裡浮現另一本書「普魯斯特與烏賊」,是本關於人類腦部讀取訊息及文字的書,
因此將這兩本書的觀點串插,讓我在閱讀「看藝術學思考時」更覺得有趣
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去翻翻唷:D
啊哈哈哈,好久沒有寫閱讀系列,最近要認真的再把一些書搬進小書櫃裡囉:DDDDDDDDDDD
留言列表